
以《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為例淺談生態地理課堂
吳啟松
高中地理核心素養包括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和人地協調觀。要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課堂就是生態地理課堂。也就是說,打造生態地理課堂是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的有效載體。與傳統地理課堂相比,,生態地理課堂是太極式課堂,而傳統地理課堂是沙漏式課堂。傳統地理課堂是單向的,是滿堂灌的,以教師主體,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課堂有瓶頸,對知識的傳授有負面影響。課堂瓶頸受制于教師的表達能力、教師的情感和學生的學習意愿等。生態地理課堂是和諧的課堂,師生互動性強,是高效的情感課堂,課堂在互動式的推進過程中,生成了新知識、新能力和新觀念
下面是新教材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一節《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生態課堂教學過程。課前布置作業,學生通過社會調查了解當地周邊有哪些環境污染及造成污染的原因是什么?課堂部分:
導入:兩種不同城市與鄉村景觀對比:南方某城市城市(廈門),可以看到城市景觀非常優美,有山有水,可另一個我國北方某城市(邯鄲),你完全看不到這樣美麗的城市環境,因為大氣污染導致的霧霾籠罩了這座城市。不僅是城市,還有鄉村,我們喜歡的是這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鄉村景觀,而不是這種植被破壞,漫天黃沙的環境。從城鄉景觀的變化我們也可以看出,人類目前面臨著非常多的環境問題。通過城市和鄉村的環境被污染被破壞的圖片對比,首先拉近學生與環境問題之間的距離感,然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對環境問題產生的思考.。
通過前面導入部分讓學生暢談環境問題及其產生原因
師:前面講工業化,講城鎮化,我們也提到過非常多的環境問題,包括但不限于比如這里的大氣污染、垃圾污染、生態破壞等等,可以看到這些環境問題都是誰引起的?
生:人類
師:對,所以環境問題是由于人類對環境采取了不恰當、不友好的態度和做法所導致的結果。
師:那什么是不恰當、不友好的態度和做法?我們先來看一下環境和人類社會的關系。那你們覺得環境和社會是什么關系?
生:相互作用
師:對,二者相互作用,首先我們從環境中獲取我們所需要的物質和能量,比如各種資源,并且將這些資源轉換為消費品。那如果我們向環境的索取超過環境承受能力。會產生什么環境問題?
生:資源衰竭
師:自然資源的枯竭,以及生態破壞,比如亞馬遜雨林的大規模開發導致資源的雨林資源的減少,或者黃土高原水土流失。
師:除了輸入,人類社會也不斷的在向廢棄物輸出,包括人類社會生產活動產生的廢棄物,比如工業三廢。我們知道大自然是有自己的恢復能力或者凈化能力,比如水的自凈能力,但是當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本身的凈化能力,會產生什么環境問題?
生:污染
師:也就是各種污染。工業上的三廢,農業上的農藥、化肥,以及生產生活中的各種污染。歷史上也因為人類快速發展經濟而產生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八大環境公害事件”。
師:比利時的工業廢氣污染,美國的工業廢氣和汽車廢氣污染,英國的生產生活廢氣污染,日本的工業廢水工業廢氣污染。為什么這些國家當中沒有中國,沒有非洲?
生:經濟發展水平低
師:20C我們確實發展緩慢,而造成這些公害事件的國家,現在都已經是發達國家,他們好像忘了他們曾經造成的嚴重的環境問題而站在道德制高點來指責我們經濟發展中的污染,他們自己都還把污染企業專業到發展中國家呢
師:但是也并不能否認是我們在發展過程中造成的環境問題,寧夏那邊有我們有名的貧困縣,多集中在南部山區,可以看到山區人口占寧夏總人口的比重是非常大的,那人口多就需要什么?
生:糧食
師:糧食需求量大,他們就通過毀林開荒等方法擴大耕地面積,除了山區毀林開荒,平原多圍湖造田,像我國東北多開墾草場,那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這些墾荒會帶來什么環境影響?
師:圍湖造田會導致濕地減少,水利破壞;毀林開荒會導致森林減少水土流失;開墾草場易導致草場破壞、風沙侵蝕,所以總的來說會使得我們的環境惡化、生態破壞。然后導致自然災害比如沙塵暴、洪澇災害等,也會是土地生產力下降。生產力下降了作物肯定減產,糧食不足了又要去擴大耕地。所以就造成了一個什么循環?
生:惡性循環
師:是的,一個惡性循環。
在講解知識點的過程中穿插各種鮮活的,貼近生活的案例,使學生能夠深入理解知識點;充分運用示意圖等培養學生讀圖找線索的邏輯思維能力,掌握環境問題的成因;運用寧夏貧困地區的案例,引導學生分析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其不利影響。
接下來是環境問題的表現
師:不管是我們剛剛提到的各種污染,還是墾荒帶來的各種不利影響。它都是我們環境問題的表現。我們前面提到,八大環境公害事件中,日本占了一般,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國土面積38萬平方千米,人口1.3億,我們國家那個省的面積和日本差不多?
師:云南面積39萬平方公里,人口還不到五千萬。所以人口大國日本對資源的需求量大,環境問題也更加突出?,F在世界總人口76.7億,需要環境極大的輸入,人類社會的輸出也很大,所以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
師:首先就是資源大量消耗所帶來的自然資源的枯竭,森林、水、礦產、草場資源等等。其次是我們向自然的索取超過自然承受能力所造成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生物多樣性的減少、次生鹽堿化等等,以及我們我們向自然排出的超過自然自凈能力的環境污染,這就是環境問題的3個主要類型。
師:我們國家,比如說東北地區,什么環境問題比較嚴重?
生:()水污染、濕地面積減少
師:西北地區呢?
生:()土地荒漠化、沙漠化
師:所以環境問題也是有地區差異的,城市和農村就有一定差異,城市哪一類環境問題比較突出?
生:環境污染
師:對,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三廢排放較多,而鄉村主要是由于資源利用方式不當,首先是生態破壞,其次是經濟的發展也必然帶著環境污染。師:除了城鄉間,國家間也有差異,發達國家哪一類問題比較突出?
生:環境污染
師:對,發達國家過度消耗資源,污染物排放量較大。所以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八大公害事件基本上都是工業排放造成的水污染和大氣污染。而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片面追求經濟效益,進行掠奪式開發以及快速工業化城鎮化,造成生態破壞,環境污染。
師:所以不管是城鄉間還是國家間,都體現了環境問題的地域性。與地域性相對的是什么?
生:全球性
師:愈演愈烈的環境問題超越地域國界,成為我們現在非常關注的全球性問題,如酸雨、臭氧層破壞、以及全球變暖?,F在南極上空已經出現了臭氧層的空洞,那這會帶來什么?
師:紫外線增加對人的身體健康危害很大,比如皮膚癌等,或者一些動物,比如南極有些魚已經瞎了。
師:還有一些即將成為全球化問題的環境問題,荒漠化,生物多樣性,水污染。這個水污染最近小日本就是很猖狂啊,我國、北非等地區荒漠化都比較嚴重。
師:生物多樣性不僅銳減,還有一些已經滅絕。很多美麗獨特的動物我們甚至沒見過。已經瀕臨滅絕的一些動植物。
師:不僅是動植物瀕臨滅絕啊,一些國家都要團滅了!
師:印度洋上馬爾代夫作為一個島國,在全球變暖的趨勢下,會發生什么?
師:所以這些島國面積小,海拔也比較低。全球變暖導致海冰融化,海平面上升,海上島國以及沿海低地國家都有被淹的危險。所以這些國家就組成了小島國聯盟,馬爾代夫也是成員國之一。他們十分關注全球能源和木材的年產量,為什么要關注這些?砍伐森林和燃燒化石能源會造成什么?
生:co2增加,
師:然后呢?
生:大氣變暖,海平面上升,最后淹沒
師:全球變暖只是環境問題的一部分,所以憂慮不僅僅是小島國聯盟國家,我們整個人類都應該為我們的生存、發展和未來而考慮,我們只有一個地球,關愛地球靠大家
通過各種圖片講解環境問題的表現及特點;通過對比城鄉間和國家間的主要環境問題,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能力;以小島國為案例,通過成因和結果的分析,樹立學生的關愛地球,保護地球的意識。
最后總結回顧習題練習
1.通過思維導圖帶領學生回顧本節課知識點,著重強調重點(成因)和難點(表現及差異)。
2.通過兩道習題,查漏補缺學生補充筆記,構建知識框架,通過習題進行知識的遷移與運用。
本節課通過視頻、圖片資料或實地考察,認識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了解不同國家的環境問題,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和人地協調觀即人們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形成協調關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認識、理解和判斷。
通過地理生態課堂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觀察、感悟、理解地理環境和人地關系狀況,是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體現。踐行地理實踐力要走入生活實際 ,生態課堂離不開當地的地理環境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因此生態地理課堂必須讓學生踐行地理實踐力,在現實的地理環境中去認識地理規律和地理原理,培養地理核心素養。